第235章 招供(1 / 1)

是夜,彎月如鉤。蕭娥同蕭肅在屋頂上看星星。 “明天我就走了,把這些百姓送回去,省的在這兒鬨騰。” 蕭娥的頭靠著蕭肅的肩,仰望星空,總覺得那賊人古怪,隱隱有些不安,隻想儘快將他帶回南淩伏法。 蕭肅偏頭替她掖好披風,憂心道:“怕是不會這麼順利。” “你擔心他有後手?”蕭娥提議,“要不然等他簽字畫押,直接伏法。橫豎這些家屬都在,有個見證就行。” “衙門已經連夜在審了。他一個人哪有這樣的心思和本事,必然有人指使。不找出幕後主使,後患無窮。” 礦場經過修整和反複勘測,可以正常開工,不會再出現塌方。怕隻怕有人不斷使壞,防不勝防。 本書~.首發:塔讀*小@說-APP——免<費無廣告無彈窗,還能*@跟書友們一<起互動^。 “會有人救他嗎?”蕭娥問。 蕭肅猜出蕭娥想法,回:“會,但是要等。等他被抓的消息放出去,給對方足夠的時間前來營救。” “你的意思,我最好等幾天再走?” “不,明天就走。你一直不走,明擺著是要引他們入網,他們自然不會自投羅網。” “你帶著家屬嫌犯一同離開,人多口雜最是散亂,是他們劫人的最好時機。” 蕭娥會心一笑,“懂了,我會做好這場戲。” 那賊人在牢中倒是很配合,凡是所問,皆有所答。姓甚名誰,家中有誰,全盤托出。當然,他是孤兒,父母皆亡,也沒什麼好顧忌的。 隻是問及同謀之事,便一口咬定他一人所為,動刑也不屈服。 縣令沒辦法,隻得將他的供書交給蕭肅。 供書一式兩份。蕭肅留存一份,給了蕭娥一份。蕭娥便領著十來名家眷,押解賊人出發回南淩。蕭肅同縣令一同送他們出城。 縣令很有眼力勁的要先告辭離開,留給蕭肅同蕭娥的告彆時間。 蕭肅卻隻是平常的道了一句彆,目送車隊離開,連縣令都跟著著急,忍不住說道:“蕭大人啊,追姑娘不能這麼追,你得煽情點,人家才能記住你。” 蕭肅笑笑不說話。 縣令直搖頭,“蕭大人,不是我多嘴。人家沈小姐在南淩如魚得水,就算配個王公貴族也使得。你對她有心,不把握機會牢牢抓住她。待她回去,時間一久,保不準就被旁人吸引了。” 蕭肅笑得淡然又自信,“真是那樣,隻能證明我們有緣無份。” 馬車緩慢前行。除了蕭娥的馬車,其他人按家庭分成五輛車。依舊一身孝服,手捧骨灰盒,車上飄白。 罪魁禍首獨成一車,由兩名侍衛看護,緊隨主車。 入夜,蕭娥命令車隊原地休息,分發了乾糧後,自己也在車中鋪上軟毯,蓋著被子睡覺。 伴隨呼呼的涼風,林間的腳步聲沙沙而來。 守在車廂口假寐的竹雲動了動眼皮,握緊手中的劍。 塔讀,無廣>告^在線免。費! 片刻,十幾名黑衣人圍擁而上,直奔犯人那輛車。 隻聽噌噌噌的拔劍聲響,劍光很快照亮夜空。 “小姐,您彆出聲。”   p;竹雲低聲叮囑一句,躍身而下,衝向混亂的打鬥中。 犯人的馬車周圍陷入亂鬥,不止守護幾名侍衛,還有十幾名穿孝服的人,各個身手矯健。他們正是假冒家屬的官差。 早在出城之前,所有家屬已被蕭肅轉移到隱蔽處,走另一條道回南國。跟隨蕭娥車輛而來的,都是精心挑選的衙役。 加上沈家侍衛和竹雲,饒是對方身手不錯,終究寡不敵眾,雙雙被擒。 蕭娥靜靜躺著,耐心聽著外麵的打鬥聲。直到聲音完全消停,竹雲前來掀簾,才裹了厚厚的披風出去。 地上跪著一路的黑衣人,黑布蒙臉,沮喪的垂著頭。 “收獲不小呢。”蕭娥雙手攏在袖中,嘴角掛著淺淺的笑,“這麼多人,押回去的人手不夠啊。” 蕭娥苦惱的皺了皺眉頭,隨即向竹雲道:“問問,都是哪裡人。” 竹雲頷首上前,提著一人進了樹林。 要想問出點有用的東西,必然要好好“伺候”一番,避著點人好。 很快,樹林裡傳出淒厲的慘叫。 片刻,竹雲出來了,回道:“小姐,他們皆是南國人,多半是無家可歸的孤兒或專業的殺手。拿錢辦事,收了巨額的傭金,前來救人。” 蕭娥點點頭,問:“買家是誰?” “京都人,具體名字不知道。做殺人買賣的,買家向來不直接露麵。他們沒有說謊。” “這樣啊,那豈不是一批一批抓個沒完了。” 蕭娥垂眸思索片刻,衝竹雲意味深長的笑道:“雲姨,你審人的手段如此好,不如幫忙審審犯人。” 竹雲會意,轉身就去將那慫恿的犯人提進了樹林。 背後之人肯花大價錢買殺手救他,證明他很特殊,很重要,隻是嘴巴嚴一點而已。 來之前,蕭肅告訴她,萬不得已時,可以直接殺了犯人。所以她根本沒有顧慮。 樹林裡一陣又一陣的慘叫連綿起伏,驚得林中鳥兒展翅高飛。 之後是持久的沉默。 竹雲沒有出來。 蕭娥感歎,這個骨頭真難啃啊。 不過那又如何,是人都怕死。 竹雲不僅是普通武婢,而是和竹雨、竹風一批,南宮楚彥訓練的暗衛。後來受命保護鳳卿音安全,成了鳳卿音的貼身婢女。 她知道的讓人屈服的手段,何止一兩種。 沉默片刻,又是一聲淒厲的哀嚎,比之前更慘,更絕望。 林中無法再保持安靜,低低的痛苦聲讓人足以聯想到他受到的酷刑慘烈。 終於,裡麵再次沒聲。 竹雲出來了,手上不可避免的沾了鮮血,另一隻手拖著昏死過去的人。 “小姐,他招認了。” 竹雲擔心蕭娥看到血腥,直接將他丟儘馬車,自己用水衝了衝手,才敢走到蕭娥麵前。 蕭娥問:“同夥是誰?” “京中人,說是與他一樣鬱鬱不得誌的同道之人。他們經常在花樓見麵,談及蕭大人年紀輕輕位極人臣,心中不忿。對開礦勞苦百姓的事多加憤慨。” “因此合謀策劃礦難,挑起兩國矛盾,叫南淩人滾出南國。”